2)第三十六章 再启新征程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令人发指。

  一些偏远城寨中的守军战后这么久,甚至还不知道之前差点就改朝换代的天大事。

  所以,借出巡之机,彰显武力,宣扬同舟社对河北东、西两路的合法治理权,实地考察官员履职和地方治理情况,并手把手的传授同舟社的治理理念就非常有必要。

  徐泽选择的首次出巡路线,是从大名府出发,沿黄河大堤,经铭州、冀州、河间府、至清州的宋、辽边境,再转而向西,巡察边境各军州。

  将首发路线选在沿黄河大堤,也有其深入思考。

  黄河因为流量大,泥沙多,河道容易淤积,改道、决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华夏文明的多次兴与衰都和这条母亲河的变迁息息相关。

  自赵宋立国以前,黄河就有泛滥之势,每隔两到三年就要决溢一次。

  不过,初时的决溢相对而言也多不是大灾,造成的危害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赵宋三易回河的来回折腾才让黄河真正失去约束,变得狂暴异常,动辄造成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死伤的大洪灾。

  徐泽没狂妄到以为凭借现在同舟社的实力就能治理黄河,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暂时治理不了却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逐步建立全流域洪峰数据库,加固易溃堤段,疏通分洪沟渠,建立应急避难机制等等,可做的事多了。

  总之,同舟社治下,即便真是天灾,也要把百姓的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出于对赵宋基层行政能力的严重不信任,徐泽认为很有必要现地考察,摸清实情。

  这一路巡来,还真让他发现了不少重大隐患。

  在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徐泽就发现了两处被河水侵蚀严重的堤坝。

  实际上,这两处河堤去年就先后出现了险情,巡堤的厢军兵士也报了上去。

  州、县官员不敢隐瞒,层层上报,到了朝廷却杳无音讯。

  原因也很简单:没钱。

  赵宋虽然行政效率低下,但做事却极讲究成本支出。

  每年治河、护堤的钱款都有定额,不可能哪个州县随便打个报告,说我这里XX埽河段有溃堤风险,朝廷就马上拨钱给你。

  三易回河后,黄河几乎每一两年就要溃堤一次。

  此处不溃就是彼处溃,治了上一埽,还有下一埽,处处都治,哪有那么多的钱和人力?

  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基本放弃了修堤护坝,把人力物力放在洪峰过后的堵塞决口上。

  至于溃堤造成的百姓流离和伤亡,天灾莫怨朝廷!

  “社首。”

  披着蓑衣的安道全走了过来,打断了徐泽的沉思,他来向社首泽汇报伤病情况。

  人吃五谷杂粮,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难免有人会生病。

  这可是患场小感冒都有极大可能要人性命的落后时代,军队集中居住,更容易爆发疾疫,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

  因此,徐泽要求建立伤病日报告制度。

  医官必须每日统计汇总伤病情况,以供统帅决策之用。

  “今天又多了四名发烧的随员,我已经将他们都隔离起来了,另有三人昨日病愈,再观察一日,便可以放回。”

  “赵楷情况怎样?”

  赵佶最宠爱的儿子赵楷深感大宋军队羸弱,诚意到强大的同军中学习取经。

  咳咳!

  实际情况是根据之前双方达成的协议,赵宋需要分期向河北路转运各类物资。

  在所有物资到位之前,赵楷需要留下来做“联络人”,而徐泽则有义务教育“喜爱军旅”的郓王殿下熟悉军旅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并督促他的学习(写军旅诗)。

  “好了不少,最多两天就能痊愈,昨日还写了一首小词,托我交给社首。”

  徐泽接过安道全递来的纸片,只见上面瘦劲的字体写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白沟河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东京无此声。

  “呵呵,这才多长时间,就想家了?”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