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册子实际是通过初试的千余名士子名册,做得很精细。

  除了士子们的籍贯、家庭成分、主要社会关系和就读学校等信息外,还有各类数据分析,其中就包括徐泽需要的籍贯分布情况。

  跳过基本信息,徐泽直接查看数据分析。

  通过初试的士子中,京东籍比率约为百分之四十三,河北籍约为百分之二十七,燕京府(除平州以外的南京道)籍约为百分之一十四,辽东籍约为百分之四,其余平、润、迁、来、隰、蔚、白、奉圣等州士子加起来,不足百分之十二。

  这个录取比率要是放在后世,绝对能闹出大乱子来。

  但在当前,却是基本符合大同王朝治下各地人口分布和文教发展水平的。

  比如京东地区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学校普及程度最高,学生基数最大,符合初试条件者也最多,过“初试线”的士子最多便不足为奇。

  再如辽东人口虽少,但纳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这片人文荒漠推广教育比京东的阻力还小,虽是辽地,却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这个比率,也很正常。

  而润、迁、来、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动荡,文教不兴,根本就是来凑数的。

  其实,这个数据中间还有“南北易姓”,大量京东、河北大族迁徙北地,为该地带去读书子弟的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各地录取比率的悬殊还会更夸张。

  站在士子们的角度,要是还在旧朝,很多人根本就没机会入围,现在好歹能通过初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徐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还是那句话,举办科举是为了用尽量公平的方式选择帝国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人搭建晋升之阶。

  京东路科举状元肯定比初试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会读书,但论对北疆的了解和对边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则远远不如后者。

  民智未开、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哪里会考试的人多,通常也意味着该地的在帝国朝野中的“嗓门”最大。

  在交通落后乡土观念盛行的当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贯扎堆,绝非王朝之福。

  轻则影响帝国的大政方向,重则结党营私,甚至架空皇权。

  而庙堂之外,文教兴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书立说操纵舆论。

  帝国若是没有合理的选才机制,长期唯考试分数“公平”选才,就会使得科举兴盛的路州进入朝堂的人才越来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兴的边地则会被逐渐边缘化,削减国防开支、抛弃维稳成本高的地方等奇奇怪怪的言论,也会堂而皇之地进入朝堂。

  京东和河北还是赵宋文教相对落后的“北地”,就能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如此明显的优势。

  等到日后一统天下,将福建、江西等科举重路纳入治下,考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只会更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及早入手。

  “陈尚书,下一科的参考士子只会更多,现行考试模式已经根本上形势的发展了。等大考后,你重新拟个方案给我。”

  陈集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也想到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徐泽思考这么深而已。

  “臣遵旨!”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