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5章 投资的条件_华娱从北电96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5章投资的条件

  “蒋总年纪轻轻就能执掌安乐影业,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真是能力卓群啊”

  “只是父辈的余荫罢了,比不上祁总白手起家.”

  互相寒暄的时候,祁魏一直在打量着蒋志强。

  要说蒋志强,要先得从他的父亲蒋祖怡说起。

  在港城,七七八八的商会不在少数,但能做到行业执牛耳者,却绝不一般。

  蒋祖怡以前是港城戏院会长,实力不弱,在港城电影圈内,称一句行业大佬不为过。

  这种人平日不显山露水,但却真的在影响行业进展。

  他旗下的安乐影业名声不显,实力却极强。

  在港岛的西片市场更是一家独大。

  蒋祖怡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接触西片,作为“买办”,四十年间人脉关系错综复杂。

  当初嘉禾硬顶邵氏在好莱坞发片,就有蒋家在其中穿针引线。

  做为港岛乃至东南亚在欧美电影市场选片的“大买办”,蒋家在港岛电影界低调却又强悍。

  像当年给巅峰期的港片一记重拳的《侏罗纪公园》,还有之前热映打破一系列记录的《泰坦尼克号》,这些好莱坞电影都是蒋家旗下的安乐影业负责在港发行的。

  引进好莱坞电影,很多人认为他们是港片没落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港岛电影人的“内奸”,但港片没落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

  当年港片的繁荣,与经济发展和年代需求息息相关的。

  再加上那时湾湾和日韩皆都进入文化的解冻时期,民众对影视娱乐的需求增加,这才造就了港片在东南亚市场一家独大的盛况。

  但实际上,在湾湾和日韩的电影市场中,好莱坞的大片票房成绩不比港片成绩差,只是文化的原因,再加上港片更加具有规模,整体太强势,这才显得西片势弱。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引进港片的利润高,所以港片更受那些湾湾和日韩片商的青睐。

  当有一天,港片的利润低到让湾湾片商难以接受的时候,那么一定会推动相关部门放开西片限制。

  失去湾湾和东南亚市场的港片肯定是独木难支。

  举个例子,就是周星星的那部叫《济公》的电影。

  那时的周星星因为多部电影票房大卖已经晋升为“星爷”,具有超高的票房号召力,在加上这部电影投资高以及当时港片的强势,使得湾湾的片商不得已以3000万的价格购买这部电影在湾湾的发行权。

  结果呢,这部电影不仅在港城票房不理想,在湾湾票房更是惨淡,直接将湾湾的片商坑得血本无归。

  从此湾湾的片商开始不愿意为港片买账,使得港片逐渐失去了湾湾市场。

  失去湾湾市场,但靠港城本土票房是撑不起港片的繁荣的。

  当然,湾湾的片商不愿意为港片买账,不单单是因为《济公》这部电影,主要是对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