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86章 诏成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侍,让他安排人去赵国公府传诏。

  “当年先皇建立翰林院,从中书舍人手中分出这草拟内制之权,让翰林院草拟册后、立储、拜相封侯,任免将相、号令征伐,即方便快捷,更能保守机密,确实是圣明。”皇帝笑着道。

  这要是在过去,任免将相等所有正式诏令,都得出自中书舍人之手,中书草诏门下审议,若是皇帝的诏令让中书省觉得不合适,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草诏,甚至就算中书舍人草诏了,门下省也可以封驳拒绝。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这种重大的诏令之权,分到了翰林学士院中,根本不需要再经过外朝了。

  细究起来,其实如今的翰林学士院,类似于汉朝时的内朝。汉代分内外朝,外朝自然是丞相领导的百官了。而后来又发展出内朝,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等一堆内朝官。

  甚至后来中书、尚书、门下诸省,其实也都是从这内朝演变出来的。

  内朝渐夺外朝宰相之权,而经过魏晋南北朝后,演变成了三省六部的体系,但这个三省六部体系其实也不稳固。

  在贞观朝,就已经迅速的变化,隋朝、和唐初时的尚书省独大,变成了中书和门下省合流,政事堂凌驾三省之上。

  过去三省分立,到政事堂的集权,既是相权的分割,却又是外朝的集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对于权力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他一边以他官加衔入政事堂,形成政事堂群相制度,打破三高官官为相的旧例,一方面却又通过建立翰林学士院,分走了内制之权。

  皇帝为什么非要把草诏之权一分为二?

  就是因为草诏之权是中书之权,而中书掌握的这个草诏权,正是决策权的关键,皇帝分走内制之权,等于严重削夺了政事堂宰相之权。

  特别是这个内制权掌握的还都是将相任免、册后立储、封侯授封、号令征伐这样重要的草诏权,而中书舍人保留的是三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一般事务的草诏权。

  就如现在,承乾虽然刚当上皇帝,但凭着皇帝向来对翰林院的掌控,他任免宰相等就非常方便了。

  甚至只要他愿意,尚书、都督、刺史、大将军、将军等三品以上官,他都可以直接任免。

  政事堂想拒绝,都没有正当程序,只能谏。

  而不是如武德或贞观初那样,如果宰相不满意,直接驳回封还,甚至根本就不草诏,没有经三省通过,官员们也完全可以不理会。

  皇帝的中旨口谕,尤其是新皇帝的中旨口谕,权威可不高。

  但现在,皇帝发出的是内制诏令,谁敢不从。

  “大学士,朕知道你们翰林院虽就在银台门外,但考虑到也不可能时时随侍当值,所以朕准备任命两位中官出任翰林院使,负责传达联系,如何?”

  翰林学士院有大学士一人,也叫翰林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