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章还原象牙丝工艺_重生之大国工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象牙丝凉席绝对是传统手工艺篾丝的巅峰之作,一张象牙丝凉席要几百根象牙才能制作出来,寸丝寸金都不足以形容其珍贵。

  就连奢侈的清王朝都用不起这样的凉席。

  清王朝谁要是拥有一件,不要说是象牙丝凉席,就是其他的象牙丝制品,比如蒲扇之类的,都能让皇室其他人羡慕嫉妒不已。

  后来,雍正皇帝感觉这种象牙丝制品太过浪费,于是下令禁止制作进贡这种象牙丝制品。

  从此,象牙丝制品的篾丝工艺失传。

  这种高超的篾丝技艺失传太可惜了,所以张俊平一心想要恢复这种篾丝技艺。

  张俊平这次去上海就是去找人的,到上海牙雕工艺品厂找一位大师,帮自己实现这个愿望。

  张俊平拿着介绍信,一路打听着找到上海牙雕工艺品厂。

  上海象牙雕刻工艺的历史也很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

  上海开埠后,大量象牙涌进上海港口,随着象牙的大量进入,福建、江苏等地的牙雕艺人也陆续来到上海,其中大多受雇于象牙作业主,少数人自己开设作坊,从事象牙雕刻加工。

  一时间上海象牙雕刻工业一时兴盛起来。

  上海的一些竹刻、石刻艺人也纷纷加盟,转向象牙雕刻生产,使上海象牙业更加兴盛。

  当时的象牙制品大多是高档日用品,有牙筷、烟嘴、图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

  到了晚清民初期间,南市城隍庙一带象牙作坊的能工巧匠,雕刻的佛像、乌件和兽件等象牙工艺品,为国内外古玩商、收藏家所喜爱,并逐渐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一个大类。

  建国初期,由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新的产销渠道尚未建立,象牙雕刻业处于停顿状态,留在上海的牙雕艺人仅剩20人。

  到1958年,牙雕艺人仅剩18人,在政府的协调下,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内成立一个生产小组。

  上海牙雕工艺品厂就是在这个牙雕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张俊平要找的人,就是上海牙雕厂象牙雕刻小组的组长陈金龙。

  又费了一番口舌,张俊平才在象牙雕刻小组的工作室里见到陈金龙。

  陈金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多不到一米七的样子,带着厚厚的眼镜,斯斯文文的。

  “您好陈组长,我叫张俊平,王世襄王老介绍我过来找您……”

  “你就是小张,王老哥给我打过电话,说你找我请教关于象牙丝制品的事情……”陈金龙扶了一下眼镜,打量了一下张俊平才笑道。

  张俊平心里暗道,这王世襄王老确实够意思,自己一说,就费力帮忙联系好了陈金龙。

  咧嘴笑道:“对,是有些关于象牙丝制品工艺的事情想像陈组长请教。”

  “这个……请教不敢当,既然是王老介绍的,有什么我能帮得上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