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8章 持续的战争_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拉二世更是一个“卑贱的杀人犯”,但是旧的敌对情绪并没有新的压力那么强烈。俄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陆军大国,在对德战争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必须让英国为之屈尊迎从。因此。基于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冒险,英法两国都希望俄国能够迅速和日本停战。而后将战略中心重新放回欧洲用以针对德国。对于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对这场战争的调停斡旋,英法两国都欣然大力支持,并向交战双方都施加敦促停战的压力,从而直接促成了朴茨茅斯合约的签署。

  除此之外,俄国自身的问题也对停战条约的签订功不可没。自1905年2月以来,俄国国内便爆发了波及大部分欧洲领土的革命运动,市民游行、工人罢工、城市骚乱、暴徒抢劫、农民纵火……革命暴乱甚至蔓延到了军队,镇压军队和民众之间的冲突与日俱增;分裂势力和独立势力也趁势揭竿而起,使得整个帝国都陷入到了一片混乱动荡的局势当中。而由于前线陆海军在战场上的接连惨败,使得沙皇政府已经彻底丧失了通过对日战争的军事胜利来镇压国内暴乱革命的念头。在英法美等列强的大力撮合调停和日本并未提出苛刻条件的情况下(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决定见好就收),心高气傲的沙皇也只能默默地吞下这枚失败的苦果,顺坡下驴的和日本签署了这个“不割一寸土地,不赔一个卢布”的停战条约。

  然而在这一位面,情况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于德国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奉行的是一位长者传授下来的宝贵人生经验,将自己的锋锐暂时收敛,等待着羽翼丰满的那一天,因而德国对英国所造成的冲击并不如历史上那般强烈。如此一来所造成的结果,便是英国的仇恨在1903年之后仍旧是主要放在法俄两国的身上,着力解决法国大量建造的快速破交装巡和俄国鲸吞满洲的威胁。尽管一手编制了对德包围圈的爱德华七世有着不俗的战略头脑,在1905年8月造访了和伦敦争斗了数百年之久的巴黎,然而两国之间的罅隙毕竟是过于宽大,不可能由于爱德华的一次国事访问便彻底磨平。历史上从爱德华访法到双方签署相互谅解的协约,不也是过去了10个月之久的时间么?

  由于英法之间还没有彻底达成完整的协约,英国仍旧将妄图在海洋上掐断自己补给线的法国抱有警惕之心,那么英国人就更不可能如同历史上一样在这个时候考虑拉拢法国那个更加令人憎恶的俄国了。对于正在ji烈进行的日俄战争,英国没有任何调停拉偏架的意愿,反而是对俄国这个死对头在战场上连连受挫、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暗自窃喜,恨不能亲自上阵收拾他们一番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