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章氦3原子探针(求订阅)_重生科技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断进行反应,而高温则是被限制在八卦形状内,使得在这个强大磁场内部,高温不会直接与装置材料相接触,从而保证反应的发生和持续。

  不过这个装置,需要He3原子探针技术,以确保能够随时探测反应装置里面的反应。

  在理论物理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中,对于一个难以预测的混沌系统,比较常见的做法便是扔一颗粒子进去探探路。通过对该粒子的观察,间接对该系统进行观察。

  而装置中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燃料是氦3,不是氘也不是氚,氘与氚反应是要形成氦3的,氦3才是进行核聚变反应的,因此探测氦3才是真正关键。

  再者氦3的原子直径足够小,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但从概率意义上尽可能避免了难以区分的多原子碰撞,而且更易于从等离子体中穿过。

  通过He3原子探针来观测氦3原子,就有着重大意义,以氦3原子的观测简介还窥探核聚变反应的情况。

  “在这装置上设置一块巴掌大的靶材料,用来捕抓从原子枪发射的氦3粒子,就能通过记录发射周期内氦3与氚原子碰撞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以及最终氦3撞击靶材时的携带能量、撞击角动量等等数据,间接分析高温压状态下等离子体携带的数据!”秦元清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整理成文件,交给专业的团队进行研究和实验。

  而这个团队,本身就是水木大学里面的,就已经是全国最为顶尖的,不管是实验器材的先进程度,还是研究人员,都是全国最顶尖的!

  只有在实验中积累到足够的数据,秦元清才能根据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能进一步的判断。

  可控核聚变项目,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相关领域,还涉及到化学、数学等等,就是因为涉及到的学科够多的,导致整个项目动用的研究人员超过五万人。

  谷/span每一项技术,或者是由一个团队进行,或者由多个团队配合进行,而每一项技术都有专门的技术负责人,这些技术负责人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一流科学家,是华夏科学家中的精英。

  也正是如此,秦元清才有把握,能够在4~5年内完成可控核聚变的实验室阶段的积累,宣告华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

  不然的话单靠他,想要搞出可控核聚变,起码需要二十年时间才有可能!

  秦元清对于ITER并不热衷,就是因为他并不看好ITER,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想要建立第一个试验用的聚变反应堆,希望在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而造价是100亿美元。可是从一开始,ITER就充满着各种坎坷,特别是2000年的时候美利坚中途退出,更是让ITER差点胎死腹中。直到2003年,随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