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4章 第 234 章(一更)_我力能扛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挂在嘴边,宋元明清臭烘烘的烈女传也没写出来,大家闺秀也天天上街玩,“抛头露面”这词儿走哪儿都挨骂。

  京城有女学,国子监里还有女夫子女学生,士族开明,京城里不乏娶二嫁女的官家,也有许多成了佳话。

  可这些脏的臭的,愚民的,刻薄的,竟然是民间更甚。

  对女子妇德的苛求全系在她们颈上,底下的婚姻是脚凳,轻轻一踩,拴在脖子上的东西就勒了颈,生而为人的尊严就要全部垮塌。

  “姑娘,你怎么又”

  刚出了手术房的杜仲一眼看见她手上的红痕,沉着脸,捉起她的手扫了一眼,见只伤了皮,交待医女给她包扎,一言不发走了。

  唐荼荼没心思理他。

  在这院子里总觉得喘不过气,她罩了顶帷帽,抬脚往外走,忽的问“京城的村妇,也是这样的”

  古嬷嬷一怔,却立刻听懂了姑娘在问什么。

  “咱们京城不这样。”古嬷嬷嗓子有点干“有钱的地方都不这样。”

  唐荼荼盯着院里那张红点地图,以送生庙为中心,向周围一点点延伸观察。

  民风愚昧的地方,大抵有其成因。

  京城内城里几乎无平民,皇族和世家贵胄占据了内城三分之二,余下边角住的是富商,还有外国来的外交官和学问使。天南海北无数的老字号往内城落脚,城中商地越来越贵,几百年的老宅也都渐渐易了主,往外城迁居。

  而外城住的也是富户,车水马龙流经之处,没有赚不着钱的人家。

  其后才是县,才是村。她去过姥爷的庄子,庄子里吃喝穿用都是农货,住山腰的百姓都不愿意侍田,宁愿披星戴月赶个大早进城务工去,男人女人都是一样。

  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地方,农妇务工是常事,城里又有雇仆和侍女无数,女人手里捏着银子,不靠天吃饭,不靠男人养活,腰板就能挺得起来。

  而此地,东镇不一样。

  煮海的是盐灶户,捕鱼的是渔民,这两个行当把男人与女人天生的体力差距放大到了极限。在天津建城之前,他们就是做这营生的了,世世代代被隔绝在这百万亩的盐碱地里,因为车路不便,又住得偏僻,一年也未必进一趟主城。

  静海县与天津主县隔着一道城墙,就仿若隔开了一道天堑。

  三岔口每年走过的漕船豪商千万,带得主县富得流油,与他们也没什么相干。

  宗族世世代代,尊与卑也就世世代代往下传,脖子上的镣铐戴久了,就要长进肉里了。

  她们不知道女子该自强,没见过女人经商,走出村子念了三本书的就是“大学问家”,就是嫁了不亏的良人。

  她们听着雀姐的忽悠,笑着哈哈,嚼着“谁家母鸡不下蛋”的舌头,把年轻的妇人往绝路上逼。

  之后,年轻的变老,把新鲜的媳妇继续往绝路上逼。所有的恶婆婆,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