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1章 脸成两瓣_超宇宙基因武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样看起来,日国确实很多都照搬了我国的东西啊。”

  “是啊,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龙娇道:“自从进入了神变历时代,实际上,日国名存实亡了。”

  ……

  而大内氏则全权管理日明贸易,其权力和经济实力可想而知。室町中期政局相对稳定时代,行武出身的各地守护官开始了对文化的关注。

  他们一方面仰慕京都中央文化,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自身的素质和威信,也为了提高地区文化水平,纷纷修建寺院,从京都招募人才。在这中间,大内义弘统领下的周防山口市,因最早引进中央文化,此时已成为高僧云集,文人墨客往来不绝的文化都市,以高水准的大内文化著称,有“小京都”之誉。

  大内氏占尽得天独厚的优势,野心渐渐膨胀,终于于1399年(应永6年)举旗叛乱,史称“应永之乱”。此时,足利义满虽已隐退出家,但仍然垂帘听政。

  在平息“应永之乱”的战斗中,大内义弘战死疆场。为了纪念大内义弘并供奉他的菩提,其弟大内盛见在香积寺建了一座五重塔。

  五重塔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建造者希望它显得端庄古扑,尽管它极力模仿以京都奈良为中心的中央文化的形象,它的身上毫无疑问的刻上了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

  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均衡优美的外表,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尤为珍贵。在这期间偶然看到一个关于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电视节目。这种设计的启示正是来自木塔的结构。

  日本是风景优美的国家,同时这块美丽的国土也是暴虐的土地。作为多地震国家,在古代建造高塔又要做到防震抗风极为不易。

  为此,在学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式样的同时,日本人又结合本国的地理条件改进了结构方式和维护方式,使木塔完好保留至今。

  充足的木材资源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隼卯结构本身起到的抗震抗风的作用,是日本古代建筑在结构和装修上始终使用木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日本木塔的平面采用了增加一根通心柱的形式(这种形式多见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塔楼)。

  支持塔体的结构柱中,只有通心柱直接插入地下,其余柱子都是放在“浮于”地面的石头上。

  整个塔好比一把插在地上的伞。地面下的震动传来,破坏力通过通心柱传到塔顶,在塔顶通过结点被分解成了无数个分力传开,震动就这样化整为零----很久以前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使用微积分的原理了。

  浮于地面的柱子则由于共震,也将力对塔身的破坏降到最低。受到古代木构建筑结构的启发,在日本的现代建筑中,也大量使用了“浮动地基”和通心柱的结构方式来起到抗震的作用。

  “日本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