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454章 病入膏肓_明末称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动。

  加之小冰河,以及后期吏治腐败,卫所驰废,军屯被顷占,卫所军百无一用。朝廷不得不招募兵马。

  原来国初朝廷立卫所制,卫所军户屯田守城,国家不费一两银子,却能养百万兵。而到了后来,则成了国家费了亿亩军屯,却百无一用,反而还得招募数十万营兵,每年从紧张的财政中再凑起千万两计的军费开支,更进一步的加剧了财政困难,最后三饷加派,又大都转到了百姓头上。

  而商税,明初根本不受重视。

  或者说,当时百废待兴,定下很轻的税制,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商税在整个明代,都始终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除了几个钞关的关税,其余的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商税,顶多有一些特定的产品税。

  其实到了后面的时候,大明的皇帝早看明白了这些问题,可他们无法改变,阻力太大了。

  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官集团对皇帝施加的压力,另一个就是地方上的抵抗阻挠。

  崇祯时,文官集团对崇祯时期加派三饷的抱怨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给崇祯皇帝上疏,竭尽全力攻击增加赋税的政策,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他们的描绘下,增收赋税是天怒人怨,罪恶滔天,甚至是局势恶化的原因所在。

  凡是向崇祯皇帝建议增收赋税的官员,都被他们描绘成小人,杨嗣昌更是被被攻击漫骂的体无完肤,甚至被黄道周骂成是“豭狗人枭”。皇帝增加赋税是顶住文官集团大部分成员施加的巨大压力下才得以进行的。

  地方上的阻挠也十分厉害,他们不但反对增加税收,甚至还一直在欠税,许多地方实际上连最基本的正税都一直没完成过。

  就如当初刘钧在东南开设海关,征收关税和商税,东南地方也是极为反对的。

  历史上,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有很多种原因加在一起。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肯定就是亡于财政破产。

  而明朝财政破产,最大的问题肯定就是这个税收定额以及商税问题。

  去年浙江产火腿闻名的金华县,也就是朱大典的老家,一年的商税居然只有七两银子。很多地方,去年商税更是一文都没有,他们根本就是许久都没征过商税了。

  再比如,茶叶和盐一样都属于专卖的商品,茶税很重。四川去年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五百万斤,这还没包括官府的茶园,可征收到的茶税还不到两万两。

  更让人可笑的是,云南省一省的茶税才十七两。

  浙江省更为惊人,全省一年的茶税只有六两。

  而那些税务官员,他们的行为更让刘钧震惊。

  沙市税课使司的一名税务官员,他主管沙市税课使司后,干了一件事情。他当年只用了三个月达到了了税务定额后,他便下了一个通告,在这年剩下的九个月里,开启税关,任商贩们往来,一文税都不再征收。

  而杭州的一名税务官比他还厉害,他负责当地的税收时,直接定了个新规矩,让商人自己到他的税务衙门来报税,然后他根本不去核查,商人报多少,他就收多少。结果他这一举动,居然还赢得杭州地方和朝中许多百官的称赞。

  大明的税制,从头到尾都是问题。定额问题很大,轻视商税问题也很大,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人,征税的官员,交税的商人百姓们。

  税率高低都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问题了,如果只是税率低,那把税征上来,其实也还有不少。可实际上呢,别说三十税一,三千税一都不一定有。

  比如金华县一年商货七两,浙江省一年茶税才六两。

  有税务关员一年税关只征税三个月,还有更开放的走在时代前面的,直接让商人自己看着给,高兴给多少就给多少。

  就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文官们还天天喊要减税,不能加税。

  刘钧对这些人早就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他现在就是要全面改革税制。

  谁敢跟他唱反调,他可不会和崇祯一样那么客气。(未完待续。)

  PS:感谢小.邪道、白云过隙01、wxwxxxxx、、累了会心碎诸位支持。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