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十三章、改籍作书_勒胡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多半没问题啊。不过正如大都督所言,他们目前对自己可能低声下气,将来对待自己的子孙,却就未必了……而且诸将皆已改籍,且不再提攀附名门之事,若就自己一人例外,怕是会遭到排斥吧。

  所以他只是在平阳和关中之间做考量。倘若改籍平阳,即便不攀附,将来说起来也是“平阳郭氏”啊,甚至可望混淆太原郭氏,有几个人知道此郭非彼郭呢?

  至于陶侃,终于睁开双目,朝裴该拱一拱手,说:“明公所谋甚为深远……于国家或得百年之利,于诸将亦皆有益。然而,侃久居江南,实不惯北地气候,待得天下大定,终究还是要返归乡梓去的,不便改籍。至于儿孙,如明公所言,自有其福,实不必思虑过远也。”

  裴该心中暗骂陶侃老顽固,却也无法可想,只得由他。

  ——————————

  数日之后,董彪在跟老婆反复商量,甚至于几乎大打出手之后,终于还是再次把董郃领到了裴该面前,请裴该将其充入“孤儿营”,好生管教。

  而裴该在这段时间内,也说服了其他数十名子嗣渐长的中级武吏,让他们各自把孩子也都送了过来。

  于是领着一票半大小子,他便出了长安城,前往南郊外的“孤儿营”视察——原定是东郊外的豆田壁,但不知道为啥,裴嶷坚决不让,只好改地儿。

  所谓“孤儿营”,乃是裴该于大荔摧破刘曜,复挟大胜之势夺取长安权柄之后,抚恤存亡,把军中战殁将士那些父母双亡的孤儿,召集起来,编组成营,统一抚养和管教。其后不少民间孤儿,甚至于胡、戎少年也陆续加入,如今已经扩充到了一千多人的规模。

  孤儿入营之时,小的不过六七岁,大的约摸十三四——再小的孩子,不便管理,直接交给丧子之家抚养;而胡、戎入营者则一律不得大过八岁,因为只有白纸才便于描画。

  管理孤儿营的,乃是一些战伤退役的老兵,及其妻子,首脑也称“营督”,姓金名韬字伯起,吴郡人士。这个金韬,自称乃是前汉武陵太守金旋之后,久居江南,因为家业破败,遂在裴该北伐前不久,渡江投入军中,积功做到某部司马。但是他运气比较背,驻守大荔之时,中箭从城上跌落,摔坏了腿,只能退役。考虑到千里迢迢,难归江左,苦苦哀求留下,裴该便命其组建了“孤儿营”——目前为中尉军衔。

  金韬早就得到传信,大都督要来视察,赶紧把孩子们全都聚拢起来,整整齐齐排列在营内校场上。校场一侧高垒土台,裴该即携部曲及诸将之子,登垒而望。

  金韬一声令下,孤儿们全都拜伏在地,齐声高呼道:“小子等叩见大都督,大都督万寿康健!”

  裴该心说还好,没祝我“万寿无疆”……定睛一瞧,只见孤儿们矮小的排前,高大的列后,队伍整整齐齐,如同斧劈刀削的一般,而且就连跪拜动作全都整齐划一,简直比自己的精锐兵卒都不差多少了。

  他本来就要求以兵法部勒众儿——只是责罚力度要比真的军队宽松一些,终究只是些孩子嘛——金韬倒也心领神会,觉得大都督必是想养育这些小儿,将来充入部曲,由此一板一眼地遵命而行,丝毫不敢懈怠。裴该见状,非常满意,当即随手点了几名孤儿,唤至垒下,问他们日常衣食可有缺乏?平素都做些什么事啊?

  其实前一个问题,裴该细细打量,便可得知端倪——孤儿们穿着都很简朴,但衣衫整洁,连补丁都不多;一个个面露红光,营养自然是不缺的。而对于后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孤儿陆续回答,有说白昼列队、练武,晚上念书的,也有说还要打扫营房,帮忙拾柴、做饭的。

  裴该便问金韬:“可有玩耍时间么?”

  金韬闻言,不禁愕然,嗫嚅道:“既以军法布勒,怎么还能玩耍?”

  .。m.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