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3页_十斛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着说着,又提起来上门认亲的母子俩,听说还在庄子上养着,不免生一顿闷气,对赵家更加不满。

  如此僵持了半个多月,七月初,河南、山东陆续进入采棉花时节,老天作美,竟真是丰收之年!

  孙贤憋了一口气想打个翻身仗,早早派人去产地收棉花。

  但任凭谁也没想到,黄河突然多处决堤,一夜之间连淹十三个县,洪水倒灌,别说普通老百姓,就连在山东公干的刘知府和薛御史都不知所踪。

  这两地是北方主要棉花产地,万亩棉田被淹,全无收成,一时间,棉纱价格飞涨,坯布价格也跟着翻了两番。

  孙贤几近崩溃,和他同样濒临崩溃的,还有赵华——李首辅已经半个月不见他了,而弹劾他狎妓的奏章也递到了御前。

  姜蝉也在忙着,忙着捐钱捐粮。

  大量的灾民涌入直隶,七月半刚过,真定府郊外已经聚集了上千名饿得面黄肌瘦的灾民。

  第31章一锅端

  每到冬季,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缙绅人家都会捐钱捐粮施粥,到了日子派管事带人去粥场帮忙照应,这些事姜家已是做熟了的。

  不过这次有点不同,知府夫人亲自下场施粥,如此一来,下面的官宦夫人们、士绅太太们怎能不照做?

  姜如玉也该去的,但她身份有点不尴不尬的,说是侍郎夫人,可赵华一直没给她请诰命,人家可是四品诰命夫人,见了面该怎么论?

  姜蝉劝她不要去,自己替她去就成,“省得抢人家的风头,平白生了间隙。”

  姜如玉喜欢清静,不是爱凑热闹的性子,自是听了女儿的建议。

  因上辈子老宅毁于流民之手,姜蝉对这些灾民很有点敬而远之的意思,打算随大流走一趟就回来,兼之这种场合实在不易精致打扮,便只穿了半新不旧的家常衣服,脸上也没擦脂粉。

  赈济的粥场建在城门外,四面高墙内乌压压一片棚屋,高墙旁每隔三丈就站着一个手持兵戈的岗哨,空场上是蓬头垢面的人群,不时发出吵闹声,叫骂声,还有孩子们的哭声。

  姜蝉看了,不由暗暗佩服官府安排得好。这里地方大,又背靠滹沱河,洗洗涮涮的方便,而且有衙役维持秩序,流民们见到穿官服的免不了生出几分畏惧,不易生事。

  她和几户走得近的人家打过招呼,便去了自家粥棚那里。

  姜家粥棚早就支起来了,两口大锅咕嘟咕嘟冒着泡儿,隔老远就闻见一股米香味,棚前挤着一堆人,行不成行,列不成列,散乱地站成三四路,一个个不耐烦地敲着手里的碗。

  当当当一阵敲钟声,郑管家站在凳子上大喊道:“排好了,排好了,拿好手里的签字。红签两勺,白签一勺,不许挤,不许插队。”

  签子是按人头发的,红签表示成年人,白签是小孩。

  吵吵叫叫的人群安静了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