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三章 锒铛入狱_重启南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晨的临安城,阳光和暖,毫不吝惜地打在他苍白的脸上。

  万航不清楚自己将被带往何处……苦思脑海中的历史知识,期望能寻出些破解之法。

  临安城四大监狱中,最为人熟知且闻风丧胆的自然是大理寺狱,人称“诏狱”,专门关押京师内的官吏犯罪者及同案要犯。

  其次当属御史台监狱,人称“台狱”。专门关押被弹劾犯罪的朝廷官员,以及皇帝亲自过问的重要案犯。

  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就曾被关押在台狱内。因狱内的柏树上,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而来。

  说起这个案件,万航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苏轼亦是他心中的“意难平”。

  此案发生在神宗时期,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与变法派意见相左,主动要求外任,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任职期间,苏轼敏锐察觉到新法执行后的诸多弊端,吟咏讽谏皆诉诸笔端,被奉命到浙江巡查的沈括看到,当即举报给朝廷。

  沈括此人绝非泛泛之辈,提起《梦溪笔谈》,相信很多人都恍然大误。政绩与科学成就卓越的他与苏轼并无私仇,两者只是政治立场有别。

  接到沈括举报的监察御史们,接连上章弹劾。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二次罢相,变法的领导者已经变成神宗本人,他对苏轼不合作的态度大为恼火。

  得到神宗批示后,御史台吏卒们从开封开拔疾驰湖州,直接将苏轼抓捕带回京师,不久后便被送进“台狱”。

  作为当时文坛领袖的苏轼,因与驸马都都尉王诜交情较好,与司马光,黄庭坚等好友也多有诗文唱和或赠送,在“推勘”期,也就是调查审讯期,所有诗文被一并牵连列出。

  牵扯此案之中的人竟有二十人之多,包括他的弟弟苏辙。

  后大理寺接管,初判为“徒两年”,加上朝廷的“敕令”,断定苏轼可能会被赦免,最终无罪释放。

  但御史台对该此结果大为不满,特上奏要求神宗撤回对苏轼的“特行废绝”。

  负责案件复核的审刑院,却支持大理寺的结案判词,加上朝中多人为他求情,就连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也直言:圣朝不宜诛名士。

  此案以与苏轼相关的二十位亲友被流放,罢免,罚俸告终,乌台诗案落下帷幕。苏轼终被贬黄州。

  飘然独立的他,此时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苍凉诗句。

  自此,曾经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他,一改苛酷尖锐的笔锋,字句中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般宽和。

  听他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万航几欲潸然泪下,甘愿同破波而来浪淘尽的苏东坡,吟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然而,脚步虚浮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