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底宜多粗,不宜多细?]宜粗不宜细_苏荷门卫老王13 [五见小区门卫老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宜粗不宜细”,可能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之一。在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有关“文革”的话题时,总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最早提出“宜粗不宜细”观点,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日在中央政治局召集部分大军区司令员和省委第一书记打招呼会上:历史问题只能搞粗,不能搞细。一搞细就要延长时间,这就不利。要以大局为重。此后,也多次说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不能在旧账上纠缠,要把大家的思想和目光引到搞四个现代化上面来”。

  说这样的话,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冤假错案纷乱如麻、堆积如山,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同时“左”的思想禁锢,两个“凡是”的束缚。如何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迅速走出“文革”的阴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为首要问题。所以,对过去的遗留问题没有办法逐一梳理、认真解决,也不可能总是沉溺、纠缠到过去的是非恩怨中,而是要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团结一致向前看,抚平伤口向前走,尽快让千疮百孔、奄奄一息的国民经济恢复元气,让身心俱疲、五劳七伤的国人重拾信心。所以要“向前走,莫回头”。

  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伤口基本愈合,冷静地、理性地细细研究一下如何受伤、伤有多重,应当说现在正是时候,但有人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还在为那场浩劫开脱,甚至借邓公的话,把“粗”的弄成“细”的,以致某些“左”的错误观念至今还有市场,遗患无穷。那么,面对历史,我们的研究和剖析,到底“宜多粗,不宜多细”

  “文革”是一场民族噩梦,一场永世不能忘记的灵魂苦难。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摧残,对民主法治进程的破坏,对国人道德、伦理、信仰的蹂躏,其后遗症在30多年后还能觅其踪影:“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腐败、造假、黑恶势力、吸毒贩毒、淫秽色情等各种丑恶现象成为社会毒瘤,恶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无不与“文革”造成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有关。为什么假丑恶横行无忌,牛人官员雷语不断爆出,野蛮拆迁、暴力截访、黑砖窑、黑监狱层出不穷,赵作海、佘祥林等草菅人命的冤案不断复制……都能从“文革”遗风中找到源头和影子,也是因为我们对“文革”遗毒的梳理和清算过“粗”有关。

  “粗”好像是记录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作风。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一个朝代数百年的历史,除了知道那个朝代的起止年月,几个皇帝、名人和几个大事件外,寥寥几页就粗略地翻过去了。鲜活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几个粗浅、枯燥的年份和数字。我们想

  请收藏:https://m.16d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